雲端運算(cloud computing,分散式運算技術的一種,其最基本的概念,是透過網路將龐大的運算處理程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序,再交由多部伺服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搜尋、運算分析之後將處理結果回傳給用戶。透過這項技術,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在數秒之內,達成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資訊,達到和「超級電腦」同樣強大效能的網路服務。
最簡單的雲端運算技術在網路服務中已經隨處可見,例如搜尋引擎、網路信箱等,使用者只要輸入簡單指令即能得到大量資訊。未來如手機、GPS等行動裝置都可以透過雲端運算技術,發展出更多的應用服務。進一步的雲端運算不僅只做資料搜尋、分析的功能,未來如分析DNA結構、基因圖譜定序、解析癌症細胞等,都可以透過這項技術輕易達成。稍早之前的大規模分散式運算技術即為「雲端運算」的概念起源。2007年10月,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,包括卡內基美隆大學、麻省理工學院、史丹佛大學、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,推廣雲端運算的計畫,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散式運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,並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體設備及技術支援(包括數百台個人電腦及BladeCenter與System x伺服器,這些運算平臺將提供1600個處理器,支援包括Linux、Xen、Hadoop等開放原始碼平臺)。而學生則可以透過網路開發各項以大規模運算為基礎的研究計畫。2008年1月30日,Google宣佈在台灣啟動「雲端運算學術計畫」,將與臺大、交大等學校合作,將這種先進的大規模、快速運算技術推廣到校園。
另外,grid computing (網格運算) 這個名詞跟 cloud computing 很像。其實 cloud computing 在概念上跟 grid computing 並沒有非常嚴格的區隔或是很大的不同,兩者均可看成是 distributed computing (分散式運算) 衍伸出來的概念。grid computing 一詞出現得較早,將重點的概念放在異質系統之間運算資源的整合,簡單來說,就是讓不同等級的電腦、或是不同作業系統的電腦,彼此之間可以透過通訊標準來互相溝通,分享彼此的運算資源。在網際網路還沒有今天這麼發達之前,企業採用 grid computing,很大的原因是為了讓組織內部的 IT 資源達到更良好的使用率。這些 Web Service 繼續發展下去,所有的人現在可以在網路上不同的地方,利用各大企業開放出來的運算資源,進行資料的運算或是提供服務給使用者,於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cloud computing 被提了出來。因為現在無論是一般的使用者或是開發者,都透過網路來取得資料或是進行資料運算,自己本地端的運算資源雖然有限,還是可以透過網路進行複雜的運算,結果資料就像是從天上的雲端掉下來一樣,相信學資訊的讀者都對於將網際網路表示成一朵雲的圖示不會陌生。所以cloud computing 並不代表任何單一技術的突破或是革新,它代表的是分散式運算本身的一種成熟,就好像我們看到網路發展到一定程度了,就有人喊出了 Web 2.0,都是一樣的道理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